1.踝关节(距小腿关节)在冠状轴上除可作背屈、跖屈运动外,当跖屈时,距骨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宽大的关节囊,故可在垂直方向上可作轻微的侧向(收、展)运动,收展活动角度均离中位20度。跗骨间关节多为微动关节,有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股关节等,其中前二关节在运动时能使足内翻和外翻踝关节,内翻、外翻角度均离中位35度。运动时,内翻通常伴有跖屈,外翻通常伴有背屈,因此,运动中踝关节内翻时,脚底平面与地面的夹角是35度,踝关节外翻时脚底平面与地面的夹角是15度。所以在运动鞋防震体系的设计上必须遵循这一生理解剖特点。足内翻时防震体在受到压力压缩缓冲过程中,鞋内底内侧和外侧受到的冲击不同,因而防震体的变形度大相径庭,鞋内底受到不同压力而变形(内侧高,外侧低)后的倾斜面与地面夹角不得大于35度,否则踝关节必将在运动中因防震体系自身的缺点而损伤韧带。从机能解剖上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较内侧薄弱,足内翻肌群较外翻肌群肥厚,所以在足踝剧烈运动时,容易产生踝关节内翻过度,导致外侧副韧带损伤。同样,在足外翻时,鞋内底受压变形(内侧低,外侧高)后形成的倾斜面的平面与地面夹角不得大于15度,以防止内侧副韧带损伤。 2.跖趾关节的活动范围在水平脚面的上下45度内,因此,运动鞋前端位于跖趾关节处应注意弯曲度不得大于45度,否则运动时的一些意外伤害中,跖趾关节将很有可能被扭伤。 3.足弓部位的鞋型设计要符合生物力学原理【6】。足弓部位鞋垫较为高突的设计有利于维持足跟部运动的稳定性,防止跗中部、足跟因形成局部承重点所导致的运动时或运动后的疼痛和跖腱膜炎的发生。表1是10名被试在有足弓垫突起鞋和无足弓垫突起鞋两种状态下的足部平均压力值及占体重百分比的比较。 表1显示:在鞋型设计上有足弓垫突起的状态下,人体前足的平均压力是无足弓垫突起状态下的56.12%,减少了43.88%,体重百分比减少了13.1%;人体足弓部分受的平均压力是无足弓垫突起的226.86%,增加了126.86%,体重百分比增加了30.3%;人体后足部分受的平均压力是无足弓垫突起的66.22%,减少了33.78%,体重百分比减少了17.2%。所以足弓垫突起的设计,有利于分散人体对前足和后足压力,转移一部分压力至足弓部分。它能减轻前、后足负重,增强足纵弓的支撑力,缓解跖腱膜的牵张力,对于防治足跟部运动创伤而引起后遗症是一种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设计方式。 4.鞋尖适度外翘,以减少鞋尖的着地面积,起到保护足尖的作用。跟部加厚,在鞋楦设计上加大后翘(12mm―15mm)而形成一定的坡度,使运动时身体前倾,有助于减少踵腱受伤,鞋跟部每升高1mm足踵腱松弛率是8%。 5.人体正常站立时,在足与地面接触的部分,足跟约承受负荷的50%,其余50%由1-5跖骨承受。但由站立转向步行、跑、跳等运动时,足跟提起,身体重心前移,负荷集中于第2跖骨头和第2近节趾骨底上。因此,运动鞋设计必须遵循这一机能解剖学的特点,在防震体系设计上要依照上述特点,在受力点上应设计缓冲效果更佳的弹性或气垫材料,以便缓冲运动中地面对足部这些受力点的压力,保护运动员的足部。 |
-
2015-10-26
-
2015-10-26
-
2015-10-26
TA的作品
TA的主页
你可能喜欢
我也要出现在这里!
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