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鞋子做烦了,本来是想业余时间玩玩互联网的。但想来想去,互联网这东东虽然也断断续续玩了几年,可毕竟不是咱本行,写不出也玩不了什么特别的视角和深度。一天心血来潮的找了几个大牛的微信和qq聊了一下,他们都觉得我应该用互联网思维做自已的本行。 虽然咱不是多牛屁,但有时自已还真觉得自已挺牛屁的。(别喷) 在这里我想发散一个我自认为的新思维: 个人觉得无论是什么行业的技术或者鞋类技术,其基础技术会占80%,中等技术占15%,而核心技术只占5%。也就是说大部份技术是相关人员的必备技能。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鞋业相关人员的分类:80%的人做着常规技术活、15%的人做着中层技术管理的活、5%的人做着核心技术管理的工作。 我对师傅的要求是:80%的纸版一次成功,15%的纸版两次成功,5%的纸版三次左右成功。 这个观念你会不会喷?随你。。。。 N多年前,遇到几件事情,让我从纯技术的圈子里跳转出来反思。 一是:我到一家日资贸易公司去应聘技术主管,日本人让我开了全套的面版、底版、跟版。然后试做,第二天通知我面谈。去了之后又做了试卷,最后才见到BOOS,他就问了这么两个问题:反口鞋的反口宽度是多少、削皮多宽多厚、为什么是这个数据?后合缝合多宽、削多宽多厚,为什么? 基本数据当然是没问题,但当时两个为什么我真的是蒙过去的。当然由于薪水没达到期望,我没有去。但从那以后,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总要想个为什么。(我敢打赌很多师傅不太清楚,因为我自已手下的师傅工资超过8000块,有时我问他,他就答不上来) 二是:在一家数百人的内资厂做副理。老板很懂鞋,先聊技术、管理、观念。然后拿出一只鞋子来讨论,就又讲了很多这个多少,那个为什么的问题。 三是:2009年的时候,我在成都一家1000多人的知名鞋企用了三天的时间写了一份《开发技术部之高效模块化、标准化的建立》的文案,颇受好评。当年重回广东,凭这份文案就搞定了好几家公司。如广州的xx奴鞋业,谈了三天,最后我走时,刘董事长就要求我把这份东西留给了他。 前两件事让我更注重细节性和系统性。后一件事情让我更加懂得了核心竞争力和个人的独特性。 鞋厂的绝大部份师傅,基本上只对纸版技术感兴趣。他们都不太关心面部和底部的相关参数、标准和技能。前两天我重发的《皮鞋类制作参数标准与工艺标准》,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我看了微信后台,热度不高。 跳出师傅的固定思维模式,在如今的鞋业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大型鞋业工厂少之又少,绝大部份都是中小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从前更加全面。不仅要懂面版,还要懂底版和楦头,更要懂点管理。一般老板还很看中你和他的观念是否在同一个频道。你如果是上面的这种人,恭喜你,你还可以混得很好,还可以混很多年。反之,不想说。 技术这个现意儿,没人牛屁得不可超越;也没有人差得无可救药。关键是你的眼光能看得有多远,你的思维发散的有多宽。不迷信技术、不轻视技术,掌握技术而不被技术左右,是为正途。 凌晨一点了,头还有点疼。睡了。 |
评分
TA的作品
TA的主页
全部评论7
-
良曼 2014-5-28 21:43:14
tonywyj 发表于 2014-5-28 20:00
你回贴倒是不怕辛苦哈,说得也很在理。
嘿,对如此有深度的贴子,当然要一吐为快,想到啥就写啥,论坛就是有这好处,长短都随意。
你可能喜欢
我也要出现在这里!
你的新思维不错哟,就像这世界财富都撑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样。
对于你说的几个为什么?其实不知道的人是有几种因素:
一,可能在学时就没有人提起过,照着前人做就对了;
二,在工作中有这经验但是放到口中来说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三,觉得这些不是"高大上"的技术,无需考虑细明白;
四,就像有个笑话问1+1=? 没人敢回答,认为一定是个深水问题。
像反口宽度是多少、削皮多宽多厚、为什么是这个数据?我个人理解宽度多少可决定翻过来后鞋口的美观和耐用,少了易爆脱线,多了鞋口形状会变样,削皮宽了薄了易裂,厚了有些材料易折断或不平实肥厚,
后套合缝合多宽、削多宽多厚,为什么?因是合缝多少与后跟弧度是否贴跟有关系。削多宽多厚,是涉及到脚后跟的舒适,后套的牢固度,后套的材料特性等。
不过有些知识的确是不便于用文字语言来表达,就像手绘线条与设计思维灵感等,还真不能说个标准出来,这就是人脑与电脑的区别。
再加上其实一些技术是受着中华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思维熏染,师傅都要留一手,就像以前传说中的高山流水 木牛流马 张衡地动仪等等这些都因留一手给留没了。
可以看到在版房里的师傅有几个能够坦心真诚的交流呢?在鞋天地里也不见几个版师能出来交流,都是长年潜水。
所以热度不高在鞋业界里是“很正常”的.
还有你文章中提到的借用互联网思维,想想当下的几个互联网新军把以前老三门户给比下去了,这鞋业界何时也能出这种颠覆性的鞋企,让传统鞋业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