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业发展优势-制鞋业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2012-07-31 09:05 发布

2883 0 0
    鞋革工业是温州的传统工业,历史悠久。上世纪20年代,温州已经出现制革街,皮革鞋街和皮件街,形成了手工鞋革业的完整体系。30年代初期,温州鞋革产品已遍及国内,并与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制革贸易关系。温州鞋革行业在建国后获得进一步发展,曾获得过众多的全国第一:第一双猪皮鞋、第一双硫化皮鞋、第一双压模皮鞋等都诞生在温州。温州鞋业能够在制鞋行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它有哪些发展优势呢?

    (一)完善的鞋工业体系

    1、专业化分工协作、完整的鞋革生产链

    温州现有制鞋企业四千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年产鞋六亿双、年产三百多亿元,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鞋业基地和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拥有完整的鞋革生产链,配套设施齐全。
温州鞋业主要集中于鹿城、永嘉和瑞安三地,共有4000多家企业。而在温州制鞋企业的周围,就聚集着上千家的鞋机、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各种发达的专业市场。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2500多家。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2、鞋类信息丰富 市场反应快

    从温州鞋业分布来看,乐清白石镇是鞋底生产专业基地,永嘉黄地是鞋饰专业生产基地,乌牛为制鞋机械基地。平阳水头是猪皮加工及交易市场,瓯海瞿溪为牛皮加工基地,鹿城河通桥是鞋材市场。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二)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

    1、区域品牌化产生“搭载效应”

    温州鞋业素以生产皮鞋文明。不久前,中国皮革协会对大众商场的鞋类产品做了一次不完全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温州皮鞋已经占据国内市场鞋类市场的30%-40%,这还不包括康奈、奥康、红蜻蜓等遍布全国的各个专店。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国内任何一个皮鞋产地都比不上的。

    如今的温州鞋业已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中国鞋王、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已有几近百个。在由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组织评选的十大“中国真皮鞋王”中,温州的奥康、红蜻蜓、吉尔达、东艺、多尔康等5家企业从全国二万多家制鞋企业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十大“中国真皮鞋王”中的5席,此外,飞鸵、杰豪、澳伦、惠特和邦赛等5个温州鞋业品牌,以及温州企业家在青田创办的意尔康,成为新一届14个“全国真皮名鞋”的最大集群。

    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范围经济效应。许多鞋企通过“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导致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有助于本区域内企业品牌的成长,产生区域品牌“搭载效应”。

    2、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集群效应明显

    目前,温州已经形成了由制革、皮鞋(含旅游鞋)、皮件(含皮服)3个主体产业和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成龙的鞋革工业体系。

    如今,温州鞋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存,高、中、低档产品共生,拥有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梯队,并且形成了以少数大企业构成区域集聚的主体,多数中小企业依靠大企业辐射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竞争态势。产业集群一方面给企业带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外溢效应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对每个企业提高竞争力发展自特色的压力,因此,市场化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内。
B Color Smilies
温州鞋业发展优势-制鞋业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